「大稻埕國際藝術節」回顧一卷台灣風華史
Article & illustration for illuTimes
an online media features illustration/arts/culture/lifestyle/events
2015大稻埕國際藝術節/illuTimes圖文報導
10月份的大稻埕國際藝術節,以藝術為旗幟,連結1920年代的風華面貌
透過跨領域與跨文化的藝術表演,在街區裡展開一整個月的文化洗禮。
「大稻埕」原意為「曝曬稻穀的大廣場」,起先是農產品交易的場所。
1851年,堪稱第一位跨黑水來島的台商-林藍田先生,在大稻埕建立了三幢式街屋,從事民生食品貿易,成為第一間店舖。當時眾多移民來台灣開墾新生活,人多易有紛爭,萬華地區械鬥盛行。起先被驅逐的同安人落腳大稻埕,並建立了現今著名的霞海煌城廟。
後來逃難者紛紛來到這裡,建立起漢人居住區。英法聯軍之後,台灣放淡水港口,洋行紛紛建立,茶葉貿易迅速地造就繁榮景象,使台北漸漸成為台灣第一大城。 日治時代加入了布匹批發業,形成現在的永樂市場。經濟的富裕,帶動了娛樂生活,坊間酒樓的京劇、戲曲、偶戲等表演,讓大稻埕又有「戲窟」之稱。
在1920年代,大稻埕更成為台灣民主意識的搖籃,也是知識份子的啟蒙地。
新文化運動、書報講座、228事件皆在此地發生,大稻埕代表著古今庶民百姓的萬千種面貌。
現今的大稻埕,貿易船隻已不復存在,乾貨和年貨大街於節慶時分仍然熱鬧不歇,成為了觀光客必前往駐足景點,文創品牌店家和咖啡酒館也紛紛林立,賦予舊建築新的生命,也讓這裡呈現了現代文藝復興的另一番光景。
目前迪化街上設有三個都市再生前進基地,讓多棟古蹟保存成為藝文場域的駐地。
這個十月份,大稻埕像個活躍的老人家,邀你參加一場復古沙龍,在各方文創工作者匯集而成的藝埕,在古蹟巷弄內展開一場藝術向歷史致敬的祭典,在不同商家店內上映藝術展覽及戲劇表演。
本週10月17日(六)將舉行「1920變裝遊行」,
帶領你用新的視角重溫繁榮街巷,參與歷史故事。
「狂騷」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官方網站:
http://events.accupass.com/carnival/TTTIFA
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FB專頁